新能源是大势所趋,各大车企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其中,混动、纯电与氢能源“三分天下”。然而,和前两者相比,氢能源存在感极低。最近,氢能源频繁出现在大家视野,这是要崛起的节奏吗?
氢能“风口”来了?
3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
根据规划内容来看,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200万吨/年。
除政策支持以外,氢能源车型也有突破性进展。现代汽车Nexo中国版SUV正式获得北京新能源汽车牌照。4月21日,长安汽车发布了中国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轿车——长安深蓝C385。
氢能真能成事?
氢能曾有过辉煌时刻。2018年被认为是氢能源汽车爆发元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氢能源汽车产量为1619辆,同比增长27%。然而,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再加上“骗补”事件,让氢能就此“熄火”。
如今,卷土重来的氢能还能“东山再起”吗?
就目前情况而言,很难。直至现在,氢能的技术瓶颈尚未突破。由于氢气密度小、重量轻、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泄漏、爆炸。我国缺乏低成本的高密度储运技术,目前主要有两种储运方式,分别是高压气体储运、液态储存。前者运输效率低,而后者运输成本较高。
其次,过高的成本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难点。
一是,造车成本高。氢能源汽车依靠氢气和氧化反应产生电能,发电过程中需要铂作为催化剂。铂是一种稀有贵金属,产量低、价格昂贵。价格大约在200-300元每克,一辆氢能源汽车的铂用量在20-30g。这仅仅只是原料成本,还不包括加工、组装。
二是,配套设施成本高。由于氢能的相关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导致加氢站的成本居高不下,需要投入1500-2000万。
受制于成本,氢能源汽车未实现大规模生产。据数据显示,作为全球最大的氢能源汽车企业的丰田,2020年产量仅为3万台。
氢能 or 纯电?
纯电是被公认的市场主流,如今又开始兴起的氢能,能否撼动纯电的地位呢?以前不能,现在和将来也无法撼动。
首先,氢能源汽车售价偏高,在40-50万区间。比如,丰田第二代Mirai氢能源车,售价为710万-80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4.5万-50.5万元)。售价高的氢能源汽车,无法实现普及,只能成为 “富人的玩具”。而纯电车从几万到几十万的车型都有,更利于大范围推广。
再则,根据预测来看,氢能的市场规模也不及纯电。据资料显示,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年销量达到700万辆,而2025年,氢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5万。
无论是售价,还是市场规模,氢能都无法与纯电相提并论,更谈不上撼动纯电的位置。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纯电汽车已在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