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就业市场冷冷清清,求职者的心理凄凄惨惨。绝大多数职场新人在求职的时候,依然抱着老观念不放,却不知道崭新的机会其实就在你身边。最傻的求职方法是什么?只看自己的专业、只想自己的喜好、只拼家里的关系。最明智的求职方法是什么?一专多能、远近结合。
一、只看自己的专业
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永远滞后于社会需要。很多人在学校里门门都拿高分,高傲得很,进了工作单位才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都是过时的东西,才发现单位里的老人行业资历比你足,人脉关系比你广,连知识都比你更贴近应用,你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才老老实实低下头。
在大学里学了很多年的东西,不用在找工作上是不是有点可惜?也许吧。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拓展一下视野,不是仅仅拿专业去找对口的工作,而是把专业当成自己一项特殊的技能,也许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以前你做的是一道单选题,现在你做的是一道多选题,而且选项不仅仅只有四个,可能是四十个。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学法律的,难道你就非要去考公务员进公检法或者到律所去工作吗?你有没有考虑过,不管哪个用人单位的经营行为都要遵循法律,都要用人,都要制订合同,都要谈判?学法律的你,在这些方面是否擅长?能不能帮到用人单位?
不管这个用人单位所在的是哪个领域?公司里面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比例一定最高,你通过日常工作学到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不难,但你在合同制定,商业谈判,法律风险提醒方面的能力在单位里会相对稀缺,这不就是你的独特竞争力吗?这不就是差异化竞争吗?
只有学校才在乎你学的是什么,能考多少分,职场只关心你会的是什么,有什么稀缺能力。你的专业能力在哪里显得更稀缺,你就去哪里!物以稀为贵。
二、只想自己的喜好
如果一个人的爱好,刚好与自己的职业相同,那自然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事情,但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好运?凤毛麟角吧?看看自己的周围吧,有多少人对自己的工作感觉麻木甚至是厌恶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在你接触一种职业之前,对它还不够了解,等到真正从事这个职业一段时间,并且获得不错的成绩之后,你会因此而爱上它呢?
拿自己的喜好作为求职的唯一标准,代表着自私和短视。以自我为中心,你就不容易发现职场当中的机会,以眼前的喜好为标准,你有没有考虑过人的喜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巨大的变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都喜欢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工作,但如果你现实一点,就会发现满足这三项标准的工作根本找不到。这时候,脚踏实地的人往往会对三项标准做出取舍,放弃一点或者两点,找一份相对没那么不喜欢的工作。
从我要找我喜欢的,到我可以接受我没那么不喜欢的,别看简简单单一句话,里面隐藏着多少人生智慧啊。
三、只靠家里的关系
许多父母奋斗一生,只为了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知道这么做会让孩子失去翱翔九天的机会,因为你把他的翅膀给剪掉了。能够振翅高飞的鸟儿,一定不会是在温室中长大的。只靠家里的关系去找工作,你就会不断放大自己的惰性,而工作中想要取得更好的成就,毫无疑问是要靠拼搏努力争取的。
靠家里的关系上位,看似获得了高人一等的起点,其实压低的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上限。所以古语有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四、明智的求职方法
先说说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有一门突出的特长,它可以是你大学所学的专业,也可以是任何一种你在职场小环境之中最难被人替代的能力。多能,是你的能力覆盖面比较广,不局限于公司的专业领域和自己的职位,比如一位能设计黑板报的老师,一位能做平面设计的行政,一位能做视频剪辑的财务。
没有多少年轻人在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就能进入大公司、大企业,这些用人单位往往分工细致,不需要你承担岗位之外的工作。更多人初入职场进的都是小公司,这些用人单位通常分工比较模糊,做一点岗位之外的工作,会让你更不可或缺。
再说说远近结合。有句话叫做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是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忧患。很多年轻人活力无限,充满激情,但不太愿意考虑长远的问题。比如,你的职业究竟是只能吃青春饭,还是越老越吃香?你的收入究竟是短期井喷型,还是长期稳定型?这些问题可以提前思考一下,免得失业了才追悔莫及。
整体来看,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项具有时代感的、越老越香的、很多企业都需要的、但不会为此配置专门岗位的技能,对于自己的求职一定是大有裨益的。如果是我去求职,我会先学学写作、传媒、设计、视频、计算机中的一项。原因很简单,每个单位都需要笔杆子、都需要宣传自己、都需要接触流媒体、都需要计算机做工具。
总而言之,别让找对口、看喜好、拼关系三个传统观念害了你,学会一专多能和远近结合,你的职场之路,一定比其他人更加平坦。你认为年轻人找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认为升职加薪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学什么能拓宽自己的职业路径?来评论区聊聊吧。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原创不易,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